临近高考,社会上所谓“开发智力”的保健药品纷纷掀起广告宣传的浪潮,厂商自称这些药物能使人聪明,具有开发智力、调节心态的功效。然而这些宣传却将消费者引向误区。
一、精神科所谓的益智药和脑代谢改善药,是用于智能出现全面而持久损害的老年性痴呆等疾病的,即使这样,其临床疗效也不是很理想。对痴呆患者尚且如此,更何况是对智能发育处于上升阶段的莘莘学子呢。应该说,服用此类药物没有任何益处。
二、小儿多动症学童由于脑功能发育轻微失调而导致注意力不集中,学习成绩较差。用利他林、匹莫林等药物治疗后,能使学童注意力集中,学习成绩上升。但这类药物对于脑功能良好的高中毕业生来说是没什么好处的,反而会产生一些副作用,如厌食、头痛、失眠、过度兴奋和焦虑等,且易产生药物依赖现象。
三、高中毕业班学生普遍心理压力过重,但为此而服用安定类药物是不足取的。安定类药物确有减轻焦虑、紧张、恐惧,兼有镇静催眠、稳定情绪的作用。高考前夕,不少学生会出现上述“症状”,这是在特殊情况下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心理反应。如反应过大,最好的解决办法应是通过心理咨询来调节,滥用药物有弊无利。再说,此类药物即使在常用治疗剂量下长期服用,也会使人产生药物依赖,一旦断药会出现戒断反应,除上述症状加重外,更会影响精神活动,诱发癫痫,甚至产生记忆障碍。
四、时下,社会上所谓“开发智力”的保健药品如雨后春笋,数不胜数。然而,这些药的药效究竟有多大呢?上海社科院对中小学生所做的有关调查显示:服用此类药物的学生已呈下降趋势,大多数学生认为这类药物并无开发智力作用。
总之,家长对所谓的“益智”、“保健”药品要有正确认识。对学生来说,则应强调采取综合措施,如参加体育锻炼、改善饮食习惯等,以增强体质,增进脑力,必要时可去心理咨询。